第七百六十节还有希望_蝉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六十节还有希望

第(1/3)页

  7月10日。

  金陵开往沪上的蓝钢特快专列二等车厢中,带着假胡子和眼镜的左重背靠座位手拿报纸。

  这是一份9号的《申报》,头版头条上不是新闻、也不是文章,而是一副巨大的简笔漫画。

  内容是一个扛着枪的日本士兵向佩带指挥刀的长官敬礼,口中询问:“我甚么时候失踪?”

  区区几字讽刺意味十足,甚为辛辣,揭露了庐沟桥事件里人员失踪只是日军的鬼蜮伎俩。

  “呵呵,有点意思。”

  左重看完不禁露出了微笑,这些民国文人确实有两把刷子,怪不得光头曾经被气得破防。

  随手翻到第二页,整篇都是一个奉命前往北平调查庐沟桥和宛平冲突的记者所写的游记。

  对方乘火车从沪上到达津门东站,竟然看到有日本军人在车站站岗,这在以前没发生过。

  按照前朝与日本签订的辛丑条约,日本仅有北平至山海关一线的驻兵权,并不包括津门。

  日本人这么做显然是在抢运由海路运来的军需物资,为全面侵略华北、乃至民国做准备。

  这是个新情况,民国的记者太敬业了,前天开战,昨天就跑到了战场,速度比特务都快。

  一处为什么不招这些人呢,

  总比现在那帮废物强。

  看来特务处以后要多注意公开情报的搜集,既省钱又便捷,上街买张几毛钱的报纸就行。

  左重用指甲在津门二字上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决定让古琦跟进这件事,接着往下看去。

  记者到了北平后,看到市内的交通要道堆满了沙袋,全副武装的军人和警察在路口戒备。

  适逢暑假,留在学校的教职员工,组织抗日后援会和慰劳团举行募捐以及救护训练活动。

  还有一些妇女团体为抗战将士缝制了衣服、军鞋,民众的抗日情绪高昂,到处可见游行。

  这是好事,

  也是坏事。

  好在百姓支持,前线的官兵打起仗来有心气,后勤供应也足,不用担心打到一半饿肚子。

  坏在普通民众根本不懂任何军事技能,容易造成无谓的伤亡,战争应该交给更专业的人。

  尤其是那些高等中学和大学里的学生,他们学习了那么多科学知识,当以学识报效国家。

  不应该被一枚价值几分钱的子弹击中,然后死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至少此刻还不用。

  教育,

  才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就在这时,大批穿着和服的日本学生手持小旗由车厢后部走了过来,应该是在游学途中。

  沪上虹口的日本人学校,非常喜欢组织这样的活动,目的是增加学生对民国的熟悉程度。

  苏省、浙省、鲁省,许许多多民国城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最远甚至达到了西北地区。

  游学结束后,这些学生会以作业的形式,记录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风俗民情等情况。

  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基础的情报搜集,可迫于对方的学生身份,特务处只能保持严密关注。

  苟屁的平民,

  一群狼崽子!

  左重扶了扶眼镜,目光很自然的从日本学生身上扫过,左手把行李放到了一旁的座位上。

  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这些小鬼子为了节省经费买的是站票,这会是来寻找多余的空座。

  那么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看到这一幕会怎么做,自然就像他做的一样,提前将座位给占用。

  伪装的水平高低,便体现在这些小细节上,反正周围乘客看见他这么做,没有任何意外。

  也是凑巧,日本学生刚进车厢没有多久,从前方车厢同样来了一群结伴旅行的中国学生。

  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不少人提起了心,

  不会干起来吧。

  在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时髦的行为,许多家中薄有资产的学生舍得花这笔钱。

  与日本学生不同,中国学生出门更多是为了增长见识,或者前往各个城市参加隔命活动。

  不过在庐沟桥交火之后,反日变成了所有国民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年轻气盛的学生们。

  沪上的学生已经多次冲击了虹口日本人居住区,双方这会在火车碰到,很可能会打起来。

  于是,中日两国的学生就这么大眼瞪小眼的站在过道中,互相怒目而视,气氛开始紧张。

  “同学们,来吧。”

  几秒后,左重起身招招手,无视不远处站了半天的小鬼子,呼唤几个中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read81.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