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爷孙间的和谐发展_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92章:爷孙间的和谐发展

第(2/3)页

渐的向着内帑来转移。

  像是正阳大道的两侧的商铺,就属于皇室的私人财产了。

  每年收取的租金,都是归纳到内帑中去。

  这也省去了皇帝跟户部去争银子的情况。

  而户部现在的钱粮,完全可以全部用作大明之内,而不是皇帝本人挪用。

  相当于是公款。

  对于款项的公私分明,朱英深知这其中的利害性,虽然他现在不好跟老爷子挑明,但已经开始逐渐的去改变老爷子动用户部钱财的习惯。

  对于这一点,其实朱元璋也很是配合。

  现在内帑里的钱财多到朱元璋都有一种花不完的感觉了。

  不仅仅是宝钞,资产更是数以剧增。

  要知道所有群英商会相关的产业,目前所有的地契文书,都已经开始转移到宫中。

  为此还专门腾出了一个地方,用来放置这些属于皇室的地契库房。

  穷了差不多一辈子的朱元璋,每天处理政务之余,便就是到这库房来散散步。

  每当进去逛了一圈后,朱元璋出来的时候都是笑得合不拢嘴。

  先前说是坐享天下,可当家就知柴米油盐。

  大明一直都是靠着印刷宝钞进行过渡,收入跟支出完全不是正比。

  否则也就不会传出凤阳花鼓那等话了。

  连自家家乡都富裕不起来,这也是朱元璋一直以来的心病。

  这天晚间就膳的时候,朱元璋说道:“大孙呐,咱是凤阳人,自小就是在凤阳出身,如今咱是手里头有钱了,可那些凤阳的乡亲们还在穷苦度日。”

  “你可是看看有什么法子,让咱老家也跟着好过活一点,不说人人富裕,至少能吃口饱饭。”

  朱元璋对于老家凤阳还是很有感情的。

  当初他手里没兵,便只能回老家招兵,最早的五百人,包括大明开国的二十四名将,便都是出身凤阳。

  从这方面来说,好像凤阳出了许多的人才。

  然而实际上才能和机会比起来,什么也算不上。

  这天下比凤阳有才能的地方多了去了,只是机会到了,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的大将名臣。

  不然纵有天大的才能,也只能埋没在每日温饱,田间劳作之中。

  连下一顿饭食都不知在哪里的人,哪有什么心思去管这天下大势。

  朱元璋对于老家凤阳是有些愧疚的。

  虽说凤阳花鼓的事情让朱元璋有些伤心,但说起来自己也确实没让凤阳好起来。

  本想着迁都过去,现在却也只能是作罢。

  如今日子红火起来了,朱元璋便生出了许多想法,不过在此之前,自当是找大孙取经。

  听到这话,朱英点点头回道:“爷爷放心,孙儿自当是晓得,凤阳的地方不错,不说有很大的发展,但推动一下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这件事便就交由孙儿去办吧。”

  听闻此言,朱元璋高兴点头。

  发展一个地方,对于朱英来说当然不算什么难题。

  最为简单的方式,便就是招商引资了。

  只需要让群英商会把开设工厂的选址定在凤阳,然后便是实行一定的鼓励政策,吸引其他商人前来,大量百姓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事情就算是给办妥了。

  “咱听说,军事学院那边,第一批的弟子快要结业了。”

  待晚膳过后歇息之余,朱元璋随口问道。

  对于大明军事学院,朱元璋一直比较关心,或者说涉及到兵权的一些变化,朱元璋就从来没说不上心的时候。

  朱英回道:“再过几天就是十月初一,便也是这些学员结业的日子。”

  朱元璋想了想问道:“大孙是准备将这些学子都安排到卫所之中吗。”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朱英开始安插自己的门生,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于现在的卫所制度,也是一个很大的改革。

  因为按照先前朱英说过的准备,就是要打造职业军的存在。

  职业军是脱产将士,除了操练之外,不需要承担其他任何的农作,在战斗力方面自然会极高,不过对于现在的卫所制度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目前大明百万军的负担还在于卫所,并没有落到朝廷的头上,这里面可是节约了不知多少的钱粮。

  一旦改变卫所制度,对于朝廷来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read81.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