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想买火器的倭国_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37章:想买火器的倭国

第(3/3)页

华亭县,华亭县东北方境内的华亭海。

  华亭县东北部的青龙集镇,海舶云集,烟火万家,时人比之杭州。

  当时上海作为新的贸易港口,已是风樯浪舶,商贾糜集之地。

  元至元十四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继而又设都漕运万户府。

  其时,上海镇已为“华亭东北一巨镇”。

  至元二十八年,将华亭县东北的五个乡划出,定名上海县。

  上海建县后,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植棉业日趋兴盛,棉纺织业亦渐渐兴起。

  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从海南带回先进的纺织技术,并改革纺织工具,织品量多质优,促进了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朝如今,也是一直沿用上海县的称呼。

  “果真繁华。”

  朱英有些感叹。

  上海县这里,比之其他地方,在商业上的发展,由于纺织业的兴起,已然有了最初的资本的雇佣关系。

  包括这里的稻田,大部分都在种植棉。

  粮食和植棉业,几乎都已经快成五五开的局面了。

  加上本身就是重要的漕运港口,经海路运送粮食物资的船都是由上海启航。

  这也导致上海县这边,对于粮食很少有紧缺的现象。

  当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工业化的兴起不可避免。

  群英商会在上海县的势力还算是非常强劲的,主要的原因是之前的雪花盐。

  上海这边,本来盐贩子就特别多,尤其是私盐贩子。

  当雪花盐出现的时候,对于上海的冲击非常之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很早的时候,虽然朱英没有亲自来上海,但群英商会可谓是有两层利几乎都是从这里出的。

  而大明其他地方的雪花盐,大部分也是从上海这里进行转运。

  之前朱英报给老爷子的盐官名单,有七成都在上海县。

  一处酒楼上,朱英接过张伯从上海这边分会负责人的情报名册,开始仔细阅读起来。

  这名册之中的主要记载,便就是关于目前各家商会的基础情况。

  还有官府官员,盐官等。

  看完之后,朱英有些感叹的说道:“我来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这里商人的地位,似乎并不算低,只是没想到,漕运商帮这些人,还真能只手遮天呢。”

  “说起来倒还是有些意思,漕运商帮的出现,竟然是因为我这边的雪花盐才抱团的,各种加价,卖出数倍的利润。”

  “张伯,他们可是比咱们还要狠一些啊。”

  漕运商帮,简称漕帮。

  上海漕帮目前组成的成分,跟苏州府那边又有非常之大的区别。

  或许是因为上海这边商人更多更杂,反而不容易形成商帮组织,而这边的漕帮的主体,竟然是卫所军士。

  一路追查之下,最后所有的线索指向了镇海卫。

  说是追查,其实漕帮成员极为嚣张,也没什么要保密的想法,但凡稍微有点势力的商会不听从其摆布,直接就搬出了镇海卫的名头。

  说起来,这镇海卫跟朱英还有几分渊源。

  因为镇海卫的建立者,便就是江夏侯周德兴。

  那个因子作乱宫廷连坐死的大明开国名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的江夏侯。

  后来江夏侯被调往了福建地区,不过这里依然有许多他曾经的老部下。

  “这个镇海卫还是挺厉害的,别的卫所出现问题,多是指挥使剥削军士。”

  “而现在这个镇海卫指挥使,是带着军士剥削商人,反而成立漕帮这样的帮派势力,对所有的商人进行管辖,从中抽取大额利润。”

  “估计不少盐官,也都是跟着镇海卫一起吧。”

  “这家伙一年下来,估计能捞到不少的钱财,这才让卫所的军士们,对他是死心塌地。”

  “估计别说是我了,老爷子过去了都不好使。”

  朱英笑着说道,不过语气之中并没有任何的笑意。

  镇海卫敢如此嚣张跋扈,绝对不只是江夏侯老部下那般简单。

  很有可能,还涉及到淮西武将集团。

  也就是说,这个漕帮后台的镇海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属于朱英目前的嫡系。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read81.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