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没有倾向的考题_锦衣状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没有倾向的考题

第(2/3)页

,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孔子讲这一段时,可说是非常符合中庸之道。

  一般来说,你学无止境,达到“至善”的标准,对人世间种种规律和人情世故都能参透,也明白万物变化的道理,总该明了中庸之道吧?对不起,孔子说了,你是智者、贤者,你理解不了中庸之道的高深。

  朱浩有种“这他娘的是在说我”的错觉。

  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朱浩觉得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种祸害人的思想,逼着人从至善往“亚善”,甚至往平庸的路上赶,人不追求至理,只追求中庸,说好听点这样方便你在人世间立身处世,但这恰恰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结果。

  像朱浩这种天生没有皇权至上思想的人,不会接受被人愚弄,为了在人世间生存就要各种委曲求全。

  当然说“愚者不及”,那就更好理解了。

  你笨,理解不了,就没有资格达到圣人所言的“中庸”,在圣人看来,人家的思想还是很高端的,不是下里巴人能奢求。

  问题来了。

  意思谁都明白,可怎么论述呢?

  论中庸之道?

  可问题是,题目是让你论为何会出现中庸之道不能大行于世的原因,仅仅是聪明人和笨人各自因为超出了认知,不能达到一个上下几何数的范畴,所以被摒除在外?

  再或是这世上过于聪明的人和过于愚蠢的人太多?

  更重要的是,你不知道张邦奇心中是怎么想的。

  朱浩就要好好研究了。

  ……

  ……

  朱浩闭上眼认真思索。

  没有政治倾向,恰恰才是最大的政治倾向。

  张邦奇属于少年得志,青年时便已考中进士,科举路顺风顺水,他会追求中庸之道吗?

  会!

  张邦奇是否有政治野心,追求名利场上更进一步?

  这是自然。

  以张邦奇的成长经历,他应该属于壮志未酬的官员,现在天天盯着一群读书人,三十多岁当个教授,成天培养学生,但学生成绩好坏又不能决定其职称评定,混日子混到感觉似乎永远也熬不出头。

  他对于中庸之道如何看待?

  想到这儿,朱浩觉得还是不好下结论。

  他突然觉得,头年里张邦奇路过安陆时,唐寅让他去见一面,或许当时见了,跟此人多接触一下的话,或许能发现一些端倪,这道题也就好写了。

  可问题是,作为王府伴读的朱浩,以兴王府的背景跟张邦奇相见,对他这样一个少年冒尖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张邦奇不是地方知州,不用仰兴王府鼻息,人家看你不顺眼,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把朱浩本应到到手的功名给剥夺,这也是朱浩为何坚持不去见的原因。

  在未来科举考试的主考官面前,一定要表现出一种谦逊态度。

  正想着,突然木栅栏从外面被人打开。

  随后进来一名官员,正是前来巡场的主考官张邦奇。

  朱浩心想,机会来了。

  ……

  ……

  张邦奇巡场,可能就是从甲子号考棚开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read81.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