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_锦衣状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第(3/3)页

弟,真会有人去查盐引?”

  “而且就算查他也不怕,这年头敢插手官盐买卖之人,手头会没有多余的盐引?权贵上下其手者比比皆是,苏东主手上没兑出的盐引恐怕比兑出的都多,而且现在盐场的灶私都不算私盐,我们就当是给了他一个兑盐引的机会。”

  “否则他凭什么用十六文的价格,从我们这里买上好的雪花盐?这雪花盐运到省城和南北二京,价格起码翻上十倍,他自己能算清楚这笔帐!”

  朱浩深知大明盐政尿性。

  如果成化之前玩这种行盐方法,必死无疑。

  但在弘治二年时,朝廷发现盐商手里的盐引长久无法兑出,而灶户的煮盐积极性又不高,常常有盐引而无盐供应,于是便规定:“凡商无盐支给,听其买勤灶之盐,是为余盐之始。”

  从那之后,盐商可以直接从灶户手上买盐,灶户每年上缴给官府定量后,多余部分可以直接卖给手持盐引却无法从正规途径兑盐的盐商,灶私先例便从这里开启。

  弘治年间,先有大太监李广,后有张鹤龄、张延龄、周彧等皇亲国戚,从皇帝那儿以非正规途径拿到数以百万计的盐引。

  正德皇帝登基后宵小横行,盐场的盐被这些人垄断,出现大量有盐引而无盐的情况,大明盐政就此走向崩坏。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朱浩跟苏熙贵的生意完全可以做到双赢。

  苏熙贵看似吃了点亏,放出去的盐引收不回,但其实他手上的盐引多的是,能平价买到雪花盐贩运到省城甚至两京,可以说赚大了。

  正因为如此,苏熙贵才欣然接受朱浩的条件。

  朱娘和李姨娘消化了好长时间,都没琢磨透其中关节。

  主要是她们对于这个时代和大明政策不了解,只是以小商贾的思想,本能觉得诚实经商才能立足,却不知这年头老实人最容易吃亏。

  丛林法则中,首先被淘汰的就是那些墨守成规之人。

  李姨娘安慰道:“夫人,不如听少爷的吧,其实我们也无路可走了,不是吗?如果不这么做,怎么保住老爷留下的产业?”

  朱娘无奈颔首。

  她也清楚自身处境,眼下几乎被朱家人逼上绝路,不放手一搏只能等死。

  “娘,咱之前卖的是官盐,守规矩,最后不照样招惹来官非,几乎山穷水尽?这世道没有真正的守规矩,有权力才能谈规矩。”

  朱浩态度坚决,他也是想以此坚定朱娘和李姨娘信心:“而且这次,娘,咱不出面,找人来给咱当代理人,凡事由其出头,苏东主的官盐走汉水,不上岸,货物交接完毕后,我们把官盐直接转卖给外地客商。”

  “运盐我们找于三,名义上他被苏东主雇佣,就算官府的人查到晒盐盐滩那儿,找到我们生产的雪花盐,我们也可以直接拿出盐引,说这是买了苏东主的官盐回来加工提纯,不合理但合法。”

  “只要我们行事低调,几年内应该不会出事,因为产出的盐不会在本地销售,不会触及本地盐商的根本利益,另外苏东主关系网强大,他姐夫黄藩台……未来将会是朝中风云人物,不必担心其倒台,政治对手反攻倒算。”

  朱浩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信心跟苏熙贵合作,还有个缘故。

  未来黄瓒在平定宁王乱时功勋卓著,故而有“一品布衣”的美誉,等黄瓒致仕时,已是嘉靖年间。

  有这样前途光明的合作伙伴,做买卖都硬气许多。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read81.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