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一拍即合_骗了康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4章 一拍即合

第(3/3)页

么大的福分?说句逾越本分的话,抚尊老大人,您还是唤卑职杨木林吧?”杨森的回答,十分得体。

  既守着部下的本分,又没有让玉柱难堪。

  一旁的周荃,不由暗暗点头,这位杨道台,即使达不到八面玲珑的程度,至少也有七面玲珑了吧?

  关系拉近之后,才方便说体己话。

  玉柱问清楚了偏沅全省的各个水系走向之后,便留了杨森在抚衙,陪他一起用午膳。

  席间,酒过八巡,菜过二十味。

  大家闲聊的时候,玉柱是响当当的状元郎自不必说,陪客的周荃也很坦率的说了,他是已革举人的事儿。

  在周荃的频频邀饮之下,杨森喝到了五分酒意,微熏,手心开始出汗,但脑子还很清醒。

  “不瞒抚尊,下官乃是康熙二十八年殿试的三甲同进士出身。唉,无资格进庶常馆,分发到省,从知县开始熬起,这么二十几年下来,总算是有所小成,可堪告慰严父慈母矣。”杨森满是感慨。

  杨森表面上说的是较为满足了。

  实际上,在官场上打混了二十二年之久,才混到了四品道员。

  基本上,若是朝里没有大靠山撑腰,杨森的官运也就到此为止了,绝难再上层楼。

  怎么说呢,康熙朝的潜规则,四品及其以下的官员,寒门子弟还可以靠着才华加勤奋,勉强爬得上去。

  类似布政使和按察使,这种省级大员,除了特例之外,都要先看出身。

  先论是否在旗。其中,满洲旗人最优先,蒙古旗人其次,汉军旗人又次。

  汉臣之中,直隶的优先,江南的汉臣排在最末尾。

  一言以蔽之,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即祖上投靠大清的时间。北方早,南方晚,清廷的信任程度也迥然不同。

  玉柱估摸着,杨森已经有了七成醉意,便不动声色的问他:“你若为行军粮道,可有把握确保大军不饿肚子?”

  大军出征在外,粮食供应,乃是头等大事。

  华夏历史,上下几千年。

  酒桌之上,一直是谈正事的主战场。

  官面上办不成的事儿,到了酒桌之上,只要给出的诚意,令人足够满意,就没有官僚们不敢办的事儿。

  “抚尊,我若把事儿给办妥了,可有重赏?”杨森借着酒意,也来试探玉柱的诚意。

  毕竟,大军出征在外,粮食若是万一接济不上,后果就异常严重了。

  嘿嘿,到那个时候,管粮的官儿,最容易背黑锅了。

  不客气的说,掉脑袋都是轻的,妻女还很可能被卖入肮脏之地。

  最鲜明的例子,便是曹阿瞒借了无辜粮官的人头,安抚饥饿中的大军。

  玉柱的心里一直很清楚,他真正的大局,只在京城。

  历史上的老十四,坐拥西北十余万善战的精锐大军,却不敢起兵造老四的反。

  可见,中枢的兵权,才是要害。

  “嗯,你若是办妥了此事,我必向皇上保举你为臬司,甚至是藩司,绝不失言。”

  玉柱要的是政绩,杨森要的是晋升。

  两个人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时候,那关系的紧密程度,甚至超过了夫妻。

  岂能不一拍即合?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read81.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